疫情日常—餐飲外帶

行走的雲
May 29, 2021

工作在板橋中山路的地方診所,每天清晨7點半起床,八點前必須推開家門徒步至捷運站通勤到新埔,中間轉站過忠孝新生。從疫情宣導宅在家以來,上班分流的狀況疏散了擁塞如沙丁魚貫的人流,似乎通勤人的臉上多了一份放鬆與嚴謹的愜意。

有女性依然穿戴短裙洋裝,眼上多了護目鏡,男人手上除了公事包外,多了一手提便當準備回家晚餐。

我會特別注意手上有外帶餐食的男人。

即便是下班時間,提著外帶外食的男人似乎變多了,是的,大多是男人。

可能女人偏好待在廚房作飯吧。

這些體貼的男人們能做的就是自己出門找食物回家跟全家享用。這樣的畫面讓我覺的相較總是看到年長女性推著菜藍車,似乎達到一種日常的平衡。

街上少了平常會出現的風景,少了被媽媽牽手的小孩,以及相伴進入餐廳或早餐店的母子或父女,少了群聚耳語的年輕人,小吃攤變的隔外冷清,平常習慣閒話家常的年長老闆,臉上多了一分孤伶的神情。

大家都回家自己煮飯了,誰要去餐飲店消費呢?

疫情前忙到爆的素食店老闆娘說:現在只做外帶,不用洗碗了。二個人力做也清鬆。看著熟客來消費的她,似乎領略到另一種生意經。

新聞上企業家預言:疫情下能生存的只剩連鎖品牌了。

那麼那些以人情為招牌的小餐館該何去何從呢?他們即將面對的是大時代潮流中如戰亂般的巨大變革,而政客們卻把風向攪入政治。

陽春麵與米粉湯,自助餐便當店,快炒店海產店,牛排館義大利麵館,西洋或日式餐館,咖啡店酒吧夜店,這些以連結人為精神的空間,會經的起病毒的離間而回到以往的熱絡嗎?病毒會影響我們日後的生活日常多久呢?

疫情世代來臨時,餐飲可以外帶,而人與人的連結,無法再以消費購買。

人與人的連結,會不會以另外一種形式衍生而出籠?

答案似乎只有病毒知道了。

--

--